想象、寓言与当代性
——武豪雕塑作品简析
毕业于清华大学雕塑系的青年雕塑家武豪,深受“想象写实主义” 创作理论的影响。源自于维也纳“幻想现实主义”学派的“想象写实” 是指艺术家通过主观的想象和自身的体验,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、 夸张和联想的创作方式,它打破了传统学院雕塑中对模特的依赖和 生物解剖学的束缚,并用写实技法营造出一种幻想般的意境。正是 在“想象写实主义”理论的指导下,武豪将“想象”和“体验”推向了一个 新的维度。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“新启蒙”运动和欧洲浪漫主义、现 代主义美术教育的魏小明教授,在雕塑创作时更倾向于在作品中营 造出一个超越世俗生活的、浪漫化的、私人化的精神空间。而作为 一名80后的青年,武豪虽然也是通过“想象”建构出一个有别于现实 的精神空间,但它并不是一个只属于作者的“私人空间”,而是每一 个观众都可以进入、观看和反思的“公共空间”。这种具有“公共”属 性的“想象”,使“想象写实主义”超越了美学层面的意义,从而获得 了社会学的内涵和当代性。因此,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武豪作品中 的“想象”是一种“集体无意识”,既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精神 困境,也展现出超越困境的意志与愿望。
亚里士多德认为,“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义”。意思是说,历 史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,而诗则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的表达。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学院雕塑(特别是苏联学院体系雕 塑)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情节性,造型语言也是一种再现性的语言, 就像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“历史”,限制了观众对未知的想象;而武 豪作品中虽然存在具象的形象,但不存在任何的叙事性和明确的意义指向,这些凭借“想象”创作出来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充满了象征性、 寓言性的场域,让观众充满联想,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“诗”。纵 观武豪的作品,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叙事主题, 但这也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,使得观众拥有了更多 的解读空间。因此,武豪的作品更像是一则寓言,我们不能从字面 意义或视觉直观上来判断它的内涵,而只能试图通过联想和思考来 识读出其中的深意。
正如哲学家卢卡奇所言:“使得艺术能够持久地发挥影响的那 种东西, 绝对不仅仅是它所具有的,纯技术性的洞察力, 或无限的幻 想。对艺术来说,在持久地发挥影响方面最终起决定作用的, 是在 于它是否以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对人们最深切思考的问题作出一 定的回答,从而帮助他们理解,着眼于人类命运的当下现实。”因 此,武豪作品的创造性恰恰不在于他扎实的塑造技巧和优美的造型, 而在于作品中 “公共性”的“想象”和与当代社会现实连接的“寓言性”。 所以,武豪将艺术家的个人体验转向对社会的体验,直指当代社会 的现实和当代人的精神状态,这也是他在当代语境下对“想象写实 主义”的再理解与再创造。
文/李庚坤
博士,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,艺术策划与管理系主任